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完整翻译
“读《三字经》,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。”这句话道出了《三字经》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充满智慧与美德的中国古代经典——《三字经》。
第一段
【原文】
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。
苟不教,性乃迁,教之道,贵以专。
【翻译】
人生最初的状态,本性善良,人们之间的本性相近,但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不同,行为也会有所差异,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教育,人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,教育的根本在于专心致志,用心培养每一个孩子。
第二段
【原文】
昔孟母,择邻处,子不学,断机杼。
有子七岁,斯须成诵。
【翻译】
古代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在选择住处时非常谨慎,因为孟子从小就表现出对学习的兴趣,如果孟子不认真听讲,母亲便用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,以此来提醒他读书的重要性,孟子7岁时就能背诵《诗经》,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的精神。
第三段
【原文】
窦燕山,有义方,尊师长,重道德。
幼而学者,如日出之光;老大徒伤悲。
【翻译】
窦燕山的父亲窦延年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,并且教育子女要尊敬老师、孝顺长辈,年轻人如果从小开始学习,就像太阳升起一样明亮,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,却会感到空虚和悲伤。
第四段
【原文】
香九龄,能温席,孝于亲,所当执。
融四岁,能让梨,弟于长,宜先知。
【翻译】
黄香九岁时,能够为父母温暖被褥,这是孝敬父母应有的表现,颜回四岁时就懂得将梨让给哥哥,说明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,弟弟应该比哥哥年长,因此应当从兄长那里学会谦让。
第五段
【原文】
首孝悌,次见闻,知某数,识某文。
手可录,耳能诵,一齐进,中庸也。
【翻译】
首先做到孝顺父母和兄弟友爱,然后才是广泛的知识,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文字阅读能力,这些都是学习的基础,这些技能齐头并进,才能达到“中庸”的境界。
第六段
【原文】
家有贤父母,虽贫穷,亦快乐。
父慈子孝妻贤夫荣,媳顺妇谨妻贞。
【翻译】
家中如果有贤良的父母,即使生活贫困,也会过得很快乐,父亲慈祥,儿子孝顺,妻子贤淑,丈夫则会荣华富贵,妻子顺从,媳妇恭谨,妻子守节,都是幸福生活的保障。
第七段
【原文】
事父母,要尽心,事君,要尽职,事长,要尽礼。
【翻译】
侍奉父母,要竭尽自己的全部心力,侍奉君主,要尽职尽责,侍奉长辈,要有礼貌,这样的人才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。
第八段
【原文】
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。
【翻译】
树立良好的品格,践行正义,为后代留下美好的名声,以此来彰显父母的荣耀。